輿論的輿論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最近范蘭欽「高級外省人」的言論喧騰一時,想當然耳其結果引起一陣撻伐,無論藍綠都以類似的角度來評論,主要論點不外是,身居公職發言不當、侮辱台灣人等等,但經過這段時間的檢討後,國內輿論均指向一種結論,即那位范蘭欽發言失當。但是,除了這種結論及嚴厲譴責外,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視角?筆者以為那位先生的發言內容的確錯了不少,但在某一層次上也提供了國人反思的可能空間。

      
高級究竟是什麼意思,這既然作為一種用語,我們會在什麼條件下使用高級來肯定某一對象?我們還是要先回到「高級」所表的可能意涵來談。在「高級外省人」的語意脈絡下,最起碼是一種比較性的意義,即呈現出一種含有高下之分的對比,應接近「優越」一辭。而一個人產生強烈的優越感時,可能只是個別的單一性價值的 誤用所造成的個人妄想,關於優越感的問題並非本文重點,便不在此著力。

      
若除去上述那些特定的價值意識,在另一個層面上,也隱含某一種較純粹理想狀態,這種美好的狀態有可能是多數人都同意且願意追求的價值,這種理想的追求與實現必須配合人自覺能力的條件,才有可能談實踐成果的問題,所以建構乃至實踐與獲得某種生命品質,顯然有一個無法跳躍的成就過程必須考量。

      
我認為由生活中的細節來作為檢視的材料是合理的方式,但為何要由生活中的舉止看呢?因為我們相信人的行為有一種基本連續性,也就是「習慣」,任何行為成了習慣就可能是非意識性的;而習慣又可代表家庭教育的好壞,一個文明、優雅的人,會從其行為中的每一個細節透露出文化水準、教育涵養。

      
我們不會喜歡不尊重他人的人,但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在社會中缺席。舉例來說,在過去「車內禁止飲食」應是近於常識的基本禮節(歐美國家尤是),但筆者常可看見,不少人貪圖便利(特別是大學生),竟在車上大吃大喝起來,有一次我又在車上看到此景象重演,坐我附近的一對白人就輕聲地討論起這事,令那兩位老外大感不解的是,明明車內就標示著斗大的嚴禁飲食的標記,為何這些飲食的人可以如此自然?後來,我依稀聽到他們的結論是:台灣人就是無法守規矩云云。雖然此事本與我無關,但我聽了大有汗顏之感。若仔細留意,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。

  是的,那位范蘭欽錯了!但是當國內輿論大加譴責此事件時,我要問的是,然後呢?我們只明白了原來「高級的外省人」也不怎麼高級外,社會又從這結論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?我們的行為品質很可能還是原地踏步,甚至落入另一個墮落循環,若還要談國家的改革與理想,恐怕是更遙遠的距離了。

  這一個事件可以是反省的開始。輿論是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,大者能動搖國家政策;一般的情況而言,它是社會進步的力量,可是當輿論無法引領我們或是根本忽略了某些重要價值(例如公共精神、自覺精神),我們是否也要檢討輿論本身的盲點呢?因為只知道什麼是錯的並不夠,更重要的是明白什麼能提升自我品質,並避免一錯再錯。

 

*如您對此文持有任何見解或指教,請至下列網址回覆*

http://city.udn.com/62607/3369098

感謝您的點閱與參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esno090401 的頭像
    yesno090401

    【是非大寨】

    yesno0904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