'''葉問'''電影的反思

 

最近當紅的華語電影''葉問''  無庸置疑的掀起了華人電影的一波浪潮,電影中最令人深思的莫過於其帶出的人生態度和民族文化自覺問題。

一、葉問的人生態度與成長

在電影中,葉問並非從開始就以民族英雄的身份出現。年輕的葉問溫文儒雅,在外表上與一般豪門紈褲子弟並無太大差別,只不過葉問習武成癡,甚至到了武癡的地步,但武藝精鍊的他,卻選擇,不教徒授課,不問世事,寧願獨善其身,幾乎到了打不還手的地步。

到了日軍入侵,原本家財萬貫的葉問,一夕之間一無所有。但是葉問與妻兒仍能逆來順受,堅毅地承受命運的考驗。

葉問偶然遇上入侵的日軍,飽受欺凌,仍能採取隱忍的姿態,充其量只是被動的反擊。一直到了葉問親眼見到自己同胞慘死在日軍的手上,才深深自覺自己該做些什麼,他的人生態度因而產生戲劇化的改變。

葉 問變了,他不再退縮、閃躲、逃避,他主動出擊,為捍衛人存在的意義而戰,也為了捍衛武術的尊嚴而戰。葉問如此戲劇化的變化,似乎代表他或者說,在這當下, 他才對於武術的操作與哲理有了一番不同的領悟了解到''''的真諦。問題是,葉問到底領悟到了什麼?武術的真諦何在?面對無所不在的武裝暴力,滿身武藝 的葉問如何調整他習武以強身修行的初衷?

面對咄咄逼人, 強逼他 教授武術的日本人,葉問正氣凜然地訓示他的壓迫者說''武術雖然是一種武 裝的力量,但是中國武術包含了儒家哲理。武德,也就是仁。這種推己及人的道理是你們日本人永遠不會明白的,因為你們濫用武力 ,將武力變成暴力去欺壓別人,你不配學我們中國武術。''

其 實短短一席話,葉問提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。首先,葉問質疑日本人習武的目 的何在,習武之目的難道是為了是武力為手段,而滿足欺壓他人之私慾?再者,武者,止戈,武者心中如沒有武德,只會一味地追求自我的膨脹,就算擁有再高的才 智與武藝,難道真能達到習武以止戈的積極目的?最後,既然武術是武者推己及人的仁心之具體展現,則鄙視他者、欺凌他者的施暴者,難道還有資格學習武術嗎?

葉 問目睹國仇家恨,一夕間,由不問世事的武癡轉變成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武術家。葉問的轉變代表武術家面對人生的兩者選項,或者習武者可以仗 持自己高超的武藝,積極的爭取自己的權利,拓展自己的空間;不過習武者,亦可將武術視為非常時期之非常手段,藉由武術之施展,而表達武者人飢己飢人痛己痛 之同理心。孰者為是,孰者為非,聰明的視聽大眾,自然知所判斷。

葉問選擇了後者,他的抉擇這讓我思考到笑傲江湖的恆山派祕訣''綿裡針 ''。如果別人不攻擊,我就猶如棉花般柔軟,但是一旦招受攻擊,敵人施予多少力道,我就會加倍的反擊回去。更白話的說法,就是不要惹事,但是事情來了不要 怕事。身處亂世,葉問勇敢承受習武者的道義責任,也因而讓武術成為遏止暴力的''綿裡針''。武術成為藝術的展現,道德的實踐。

儒家哲理:

葉問指控日本侵略者不配研習中國的武術,因為執迷於武術暴力的日本人永遠無法了解中國武術中''推己及人''的道理。對葉問而言,''推己及人''應是道德生活的精神內涵。

葉 問在詠春拳中所領悟到的儒家哲理。若非葉問心中已經有''推己及人''的那個理型存在,他恐怕也與他指控的日本習武者無所區別,但是因為葉問早已接受'' 推己及人''為道德生活的前提,而基於''推己及人''的認知,葉問也面臨到習武者必然需要回應的道德實踐難題  武術如何成為道德實踐的策略?那種歷史情境居然使得武術竟然成為實踐道德的唯一手段?武術的施展是否必然牽扯到人身傷害?人身的傷害是否又違背了''推己 及人''的道德前提?

葉問深信武術無非是同理心的展現,也始終不願耀''''揚威,但是身處亂世,面對施暴者的囂張兇殘,葉問也不得 不調整他的心態,最後更不得不被迫出手,接受''以暴止暴''的亂世邏輯。更為弔詭的是,葉問始終是抱持''不得不為''的被動心態出手捍衛同胞的生存權 力,就算此時,他還是基於延伸同理心於他者的仁道精神,運用武術,以成仁道。

二、民族文化自覺 '' 反思外來文化的意義 '' 

葉問片中說到''我只不過是個中國人''。乍聽之下,這句話似乎充滿無奈,表達出弱勢中國國民的無力感。

但 是就是這樣簡短的一句話,就像點燃火堆的一點星火,強而有力的激發出了民眾的愛國心。讓在場的人們不顧日軍的鎮壓,仍舊大喊著葉問的名字,奮力抗拒外侮。 葉問的一句口號,為何能激發出如此龐大的民族熱情?葉問話中聽似無奈的吶喊,何以能轉換成千軍萬馬的抗爭力道?民族認同如果只是社會建構出的意識型態,群 眾何以如此奮不顧身、義無反顧地追隨民族情懷?在質疑國族主義的論述,已成學術主流論述的今時今日,''葉問''這 部電影如此大言不慚地擁抱民族認同,反 倒讓我們反思民族情懷是否真能如此輕易地被解構拋棄?如果武術能夠成為實踐道德生活的一種手段,所謂的民族精神是否也可能具備某種正面積極的意義,讓我們 在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下,仍能抗拒歷史的失憶,堅持擁抱傳統文化中恆常不變的基本精神與意義?

看完''葉問'',除了思索武術的真諦外,難道我們不需反思我們所處的社會,重新檢視傳統文化中看似保守無用的生活實踐''包括武術在內''?身處在多元文化衝擊的我們,是否需重新思索什麼是傳統文化,什麼是我們應該抱持的態度?

當今時下年輕人的一味哈日、哈韓,或者對於歐美文化的追求,讓我們更不得不深思我們的傳統文化何在。

回顧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,遺留下了許多文化的腳步。西班牙、荷蘭、日本的統治,給我們留下了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,這些混雜的多元文化並無所謂的高低階級之分,在我們這樣特殊的文化融爐之內,各類型的文化無庸置疑的帶給我們助力和阻力。

學其內涵為正途

但 是當我們深思這些多元文化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和改變的同時,是否觀察或許我們亦該思考,我們是否總是學其形,而卻忽略其體?我們學到日本文化的時尚潮流, 但是是否學習到日本人講崇專業的工匠精神?我們學習到歐美文化的教育中鼓勵學生自由發展的特點,但是是否忽略了其自由背後所意涵的尊重他人,是否在我們手 上,自由主義已經而淪為一種放縱的詭辯工具。

 

在包容中尋找自我傳統文化定位

我們該拿出智慧反擊現今政客的說嘴,''歷史需要被記載,但是不該重複提及,甚至傷口上灑鹽。''我們無法否認這樣多元文化的存在,而我們該做的是轉變我們的態度去了解各種文化的優點,將其融入我們社會,使其成長、和諧。在這樣的和諧中提升自我多元傳統文化的定位,並且學會在包容中成長,在多元中找出自我。

對 於多元文化的認同,深深考驗著我們社會的成熟度,我們看待各種文化所產生的阻力,也許必須先了解到其阻力的強度強弱,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態度。也就是說,我 們如何能夠成熟的去接受各種文化的磨合,或許就決定了我們這塊土地多元文化的強韌度。各種文化的磨合程度優劣,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壓下那個按鈕。

''葉問''這部電影提醒我們,雖然身處這樣特殊的文化融爐中,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本,與其頑固地堅守古老的文化,我們或許也必須重新定義傳統,賦予''傳統文化''新時代的色彩與詮釋。 

當外國人詢問我們,是否可以告訴他們台灣文化的特色?不禁令人深思,這樣我們的自我定位到底在哪?

當我們再度以成熟的態度去看待這樣的多元社會的同時,我們也可以驕傲的說出: 我是個台灣人,這是個多元的台灣社會。

 

*如您對此文持有任何見解或指教,請至下列網址回覆*

http://city.udn.com/62607/3368804

感謝您的點閱與參訪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esno090401 的頭像
    yesno090401

    【是非大寨】

    yesno0904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