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次文化與日本

 

這本來是回應某位板友(張爺)的文章,因為文章有點長,所以新開一個主題。當我說「台灣在次文化方面,向來是日本國土的延伸」我說的是次文化,不是主文化。

前兩天,媒體的棒球報導出了一個烏龍,記者寫道「沙胖在08年一共投出10場完全比賽」,看清楚了沒?10場完全比賽!意思是27上27下,無人上壘的比賽;即使是頂尖的投手,職業生涯也不一定能夠達成一次,而沙胖竟然一年就達成10次!豈不成了無敵超人?其實這只是小小的翻譯錯誤,記者所謂的完全比賽,原文為 "complete game",按字面說的確是完全比賽,只不過一般譯為「完投勝」;另一個字"perfect game"通常譯作「完全比賽」。"perfect game"為何不叫做「完美比賽」?"complete game"為何不譯作「完全比賽」?你看出什麼了沒?

答案是日文。日文的perfect,漢字寫成「完全」,因此perfect game叫做完全比賽。棒球是美式運動,但由日本傳入台灣,台灣的棒球術語幾乎全使用日文。最典型的例子,投手ERA,台灣使用日文名詞,稱為「防禦率」,導致一堆人乍看之下,以為投手防禦率愈高愈好,變成了笑話。後來才改回美國名詞,簡稱ERA,或稱為「自責分率」。小王的伸卡球,原文 "Sinking Fastball"是指快速下沉球,日文的羅馬拼音把sinker讀做"shinka",所以中文譯作伸卡球。還有其他很多的,但這不是棒球論壇,所以我就此打住。

另一個現象,是日本漢字名詞的回流,並且迅速蔓延。達人、宅男、敗犬、鬥魂、正太、蘿莉控、人氣、義賊、怪盜、怪叔叔、王道、入手、殘念、無念、男優、女優、聲優、去死去死團,包括最近很紅的「爆乳」,這些次文化的名詞,全是來自日本。當然其中也不乏中國古文,在日本流浪一圈,又回到台灣的。再說ACG吧,ACG(Animate, Comic, Game)是動畫、漫畫、電玩的簡稱,典型的次文化,大人不喜、小孩最愛,台灣人是擁護本土ACG的群眾多?還是美國ACG多?都不是,日本ACG最多,在台灣的影響力難以估計,說是日本統治著台灣的ACG界,絲毫不為過。

我祖上幾代都是台灣人,小時候我聽過上百首台灣老歌,大部份的歌都是日本曲,還有很多是直接日本歌翻唱,包括那種演歌般的台式哭腔。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《悲情城市》,那首動聽的電影主題曲,就是日本曲。至於日劇就更不用說了,數都數不完,老實說要不是日本電影太爛,台灣人也不會變成只看西洋片。《海角七號》能夠震撼台灣人心,卻跨不出這個島嶼。因為受二戰影響,亞洲國家普遍仇日,唯獨台灣不同,對日本又愛又恨的那種感覺,也只有台灣人才能夠體會。

「台灣在次文化方面,向來是日本國土的延伸」我很高興有人能夠正視這句話,這是一句偏頗且挖苦意味濃厚的氣話,我是故意這麼說的。這就是文字溝通的缺點,你只看到我的文字,卻看不見我的表情、聽不到我的語氣;文字背後的情緒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失望與不滿,為什麼台灣的次文化完全被日本和美國牽著走?少數能夠引以為豪的,算是飲食業與掌中戲吧,霹靂布袋戲能夠反登陸日本,令我感到相當欣慰。還有小王,希望他能趕快把球感找回來,繼續揚威國際。

*如您對此文持有任何見解或指教,請至下列網址回覆*

http://city.udn.com/62607/3386747

感謝您的點閱與參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esno090401 的頭像
    yesno090401

    【是非大寨】

    yesno0904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